非洲的石油“病”
“9·11”事件以后,美国加快了打击恐怖主义的步伐。继出兵阿富汗之后,美国又动用各种力量对伊拉克施压,力图采用军事手段推翻萨达姆政权。不仅如此,除了伊拉克以外,伊朗、利比亚、苏丹等几个主要的产油国也列入了美国政府的黑名单中。而美国另一个主要的供油国——俄罗斯的态度又若即若离。美国的上述举动看上去有点象卡断自己石油来源的“自杀性行为”,但实际上,布什政府政府的真正目的正是冲着石油去的。石油是经济命脉。谁控制石油,谁就能获得经济发展的主导权。美国政府历来奉行的能源政策有一个共同点,即:“保存本国能源,廉价使用外国能源”。现在世界石油消费格局的变化、中东局势趋于紧张、亚洲经济崛起的发展趋势,更促使美国抓紧了对石油资源的控制。根据美国战略分析家的预测,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所需的军费成本约1770亿美元,而伊拉克的石油储量价值却高达3.4万亿美元。一旦“倒萨”成功,美国将获得一个巨大的“油库”。然而,在打击恐怖分子、部署“倒萨”行动的同时,美国也必须防备那些不幸被列入黑名单的产油国反过来限制石油生产。在这种形势下,美国看上了另一个石油产 区——非洲。
非洲,这个在美国外交政策中备受冷落的角色,如今在华盛顿决策者心目中的战略重要性正在日益提升。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今年9月访问非洲三国,其中加蓬和安哥拉就是中部非洲地区主要的产油国。布什总统也表示将于明年年初访问尼日利亚,其目的显而易见。黑非洲大部分石油埋藏在中西非地区的陆地和大西洋海底。近十年来,由于技术进步和投资增加,石油生产成本降低了50%。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成本降低了30%,使海上油田和陆上油田的开采更具可行性。随着外国资本的大量涌入,非洲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快速发展。撒哈拉以南非洲石油产区已经成为西方石油公司争抢的目标。预计今后20年内,仅几内亚湾地区就可吸引西方投资400亿~600亿美元。
2001年底,非洲日均原油产量达870万桶,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10.35%,上升到11%。非洲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近800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7%,过去三年里,由于新勘探技术的运用和新油田的发现,非洲石油储量还在不断增加。世界银行已经投资在中部非洲建设乍得到喀麦隆全长660英里的石油输出管道。该项目预计2004年完工。届时,非洲石油占美国原油进口总量的比例将由现在的15%上升到25%。
美国之所以选中非洲,其原因有三条:
1. 石油供应地多元化。如果美国对伊拉克发动进攻,造成伊拉克或其他中东产油国的石油减产的话,非洲石油供应将从一定程度上减轻由此引起的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振荡,同时也减少了中东产油国对美国经济的牵制作用。
2. 拥有地理优势。非洲油田大多位于大西洋海底或中西非沿海,比起波斯湾或里海,它的地理位置更靠近美国,运输和物流配送更加方便。而且,非洲石油由若干彼此没有历史联系的国家分享,不太可能出现联合起来对一致对外的现象。
3. 产油相对独立。撒哈拉以南非洲产油国中只有尼日利亚属于OPEC成员,加蓬已于1995年退出了OPEC组织,因此,大部分非洲产油国都不会受到同业联盟产量的限制。
以上这三条,对美国而言具有重大、深远的战略意义。
但是,对非洲产油国来说,这一现象是好是坏呢?到现在为止,石油对中部非洲的产油国来说并没有带来什么好运,它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力因素,反而促使这些国家腐败现象丛生,甚至带来战乱和纷争。今年6月,世界银行投资建设乍得至喀麦隆的石油输出管道,但与此同时,世界银行对乍得政府如何管理石油、如何开采石油等问题提出了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要求。这所谓的“黑金”非但没有给类似乍得这样的中非产油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契机,反而成为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包袱。在中部非洲,石油收入通常用来塞满个别领导人的腰包。利益分配不均就容易导致冲突和纷争。所以,这些产油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反而不及其他的一些国家。可以说,石油资源的争夺和石油收入分配不均是中部非洲各国政局动荡、经济发展滞后、不平衡,战争、骚乱不断的重要原因。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安哥拉。安哥拉是非洲第二大产油国,1999年产油量是77万桶/天,仅次于尼日利亚,这个名副其实遍地黄金的地方,吸引了世界上大部分石油公司竞相投资,其中包括ELF公司、BP-AMOCO公司和EXXON公司。近期,安哥拉发现的海上石油储量可使其位居黑非洲产油国之首。然而,这个昔日的葡萄牙殖民地却因为连续25年的战乱,在联合国发展署对全球174个国家进行发展水平排名时,只排在第160位。最主要的产油地区——卡宾达省也为了自己的利益闹着要独立。连年的战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争夺石油和钻石资源。石油收入的分配越来越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刚果(布)的例子也十分突出。刚也是非洲的一个重要产油国。自从法国ELF公司成功开发海上油田NKOSSA以来,刚果(布)的石油产量就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政府军与反政府军的冲突也不断爆发,自1993年以来,刚内战已经造成数千人死亡,人民流离失所。刚果(布)的内战又是如何打起来的呢?也是因为石油。前政府收取外国石油公司的巨额贿赂中饱私囊,以低价出售刚出产的石油,引起反对党的不满。刚果(布)现任总统萨苏当初就是利用这个契机,一举发动政变,靠武力上了台。他上台以后,为了博得民众的支持,又一次利用石油,把前政府负责人贪污石油收入、廉价出卖原油的事件扩大化,以打击反对派。
中部非洲其他一些国家,虽然没有因为石油问题引发战乱,但是石油也没有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联合国发展署对全球174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排名时,加蓬排在114位,而其人均GDP却排在第42位。两项排名相差那么大的原因只有一条:政府高官以石油收入中饱私囊,形成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中部非洲新兴的产油国赤道几内亚90年代末发现大量石油,致使国家GDP翻了几翻,当时政府也萌生了依靠石油来发展经济的美梦,可惜从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这场美梦并不好做。至于喀麦隆,似乎并没有从乍得石油输出管道项目中获得多少利益。乍得在获得世界银行支持的同时,必须忍受其提出的各种要求,还要担心反对派的觊觎,这日子也不好过。
为什么非洲不能象中东那样靠石油发起家来呢?原因有两条:
1.原本的政治根基就不甚牢固,经不起利益冲突的激荡。非洲国家大多是原来的殖民地国家,生产力极度落后,人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在某些西方国家的压力之下,一下从原始部族社会跨越到现代民主政治体制中来,缺乏牢固的根基,稍有风浪就动荡不堪。大部分政府领导人都抱着原始的氏族观念,缺乏宏观调控能力,在巨大的石油利益的冲击下,人人都想不劳而获,中饱私囊,发生战乱纷争就不足为奇了。
2.石油的控制权不在自己手中。非洲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石油控制权大多掌握在原来的宗主国和西方大国手中,主要就是法国、英国、意大利和美国等西方国家。这些西方国家掌握石油控制权,一方面从中牟取暴利,另一方面挟石油控制这些非洲国家的政治、经济。而这些非洲国家也长期依赖于宗主国,缺乏自力更生、自主发展的信心和能力,石油产量虽不断增加,国家发展却没有太大起色,反而战争频发,贫困人口也越来越多。
我们也注意到,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各国,虽然眼睛盯在石油上,但是在会见非洲各国领导人时,他们却很少谈到石油,更多的是讨论如何使非洲各国结束地区冲突,减少腐败,保护人权,改善教育状况和社会服务,并针对非洲提出了一系列优惠性政策和提供援助,他们一方面希望非洲国家能稳定政局,发展经济以确保这个后备“油库”能向其源源不断地供油;另一反面,西方各国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在中非各国内部拉帮结派,利用收买、拉拢、援助等手段培养亲自己的政府和势力,以期更方便地攫取石油资源。因此,西方大国在中非地区为争夺石油地盘、抢夺石油利益,进而干涉、控制中非各国的政治经济是该地区局势不稳、战乱频发的根本原因。
撰稿人:陈晟/陈昊方
非洲,这个在美国外交政策中备受冷落的角色,如今在华盛顿决策者心目中的战略重要性正在日益提升。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今年9月访问非洲三国,其中加蓬和安哥拉就是中部非洲地区主要的产油国。布什总统也表示将于明年年初访问尼日利亚,其目的显而易见。黑非洲大部分石油埋藏在中西非地区的陆地和大西洋海底。近十年来,由于技术进步和投资增加,石油生产成本降低了50%。20世纪90年代以来,技术成本降低了30%,使海上油田和陆上油田的开采更具可行性。随着外国资本的大量涌入,非洲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快速发展。撒哈拉以南非洲石油产区已经成为西方石油公司争抢的目标。预计今后20年内,仅几内亚湾地区就可吸引西方投资400亿~600亿美元。
2001年底,非洲日均原油产量达870万桶,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10.35%,上升到11%。非洲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近800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7%,过去三年里,由于新勘探技术的运用和新油田的发现,非洲石油储量还在不断增加。世界银行已经投资在中部非洲建设乍得到喀麦隆全长660英里的石油输出管道。该项目预计2004年完工。届时,非洲石油占美国原油进口总量的比例将由现在的15%上升到25%。
美国之所以选中非洲,其原因有三条:
1. 石油供应地多元化。如果美国对伊拉克发动进攻,造成伊拉克或其他中东产油国的石油减产的话,非洲石油供应将从一定程度上减轻由此引起的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振荡,同时也减少了中东产油国对美国经济的牵制作用。
2. 拥有地理优势。非洲油田大多位于大西洋海底或中西非沿海,比起波斯湾或里海,它的地理位置更靠近美国,运输和物流配送更加方便。而且,非洲石油由若干彼此没有历史联系的国家分享,不太可能出现联合起来对一致对外的现象。
3. 产油相对独立。撒哈拉以南非洲产油国中只有尼日利亚属于OPEC成员,加蓬已于1995年退出了OPEC组织,因此,大部分非洲产油国都不会受到同业联盟产量的限制。
以上这三条,对美国而言具有重大、深远的战略意义。
但是,对非洲产油国来说,这一现象是好是坏呢?到现在为止,石油对中部非洲的产油国来说并没有带来什么好运,它没有成为经济发展的有力因素,反而促使这些国家腐败现象丛生,甚至带来战乱和纷争。今年6月,世界银行投资建设乍得至喀麦隆的石油输出管道,但与此同时,世界银行对乍得政府如何管理石油、如何开采石油等问题提出了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要求。这所谓的“黑金”非但没有给类似乍得这样的中非产油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契机,反而成为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包袱。在中部非洲,石油收入通常用来塞满个别领导人的腰包。利益分配不均就容易导致冲突和纷争。所以,这些产油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反而不及其他的一些国家。可以说,石油资源的争夺和石油收入分配不均是中部非洲各国政局动荡、经济发展滞后、不平衡,战争、骚乱不断的重要原因。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安哥拉。安哥拉是非洲第二大产油国,1999年产油量是77万桶/天,仅次于尼日利亚,这个名副其实遍地黄金的地方,吸引了世界上大部分石油公司竞相投资,其中包括ELF公司、BP-AMOCO公司和EXXON公司。近期,安哥拉发现的海上石油储量可使其位居黑非洲产油国之首。然而,这个昔日的葡萄牙殖民地却因为连续25年的战乱,在联合国发展署对全球174个国家进行发展水平排名时,只排在第160位。最主要的产油地区——卡宾达省也为了自己的利益闹着要独立。连年的战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争夺石油和钻石资源。石油收入的分配越来越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刚果(布)的例子也十分突出。刚也是非洲的一个重要产油国。自从法国ELF公司成功开发海上油田NKOSSA以来,刚果(布)的石油产量就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政府军与反政府军的冲突也不断爆发,自1993年以来,刚内战已经造成数千人死亡,人民流离失所。刚果(布)的内战又是如何打起来的呢?也是因为石油。前政府收取外国石油公司的巨额贿赂中饱私囊,以低价出售刚出产的石油,引起反对党的不满。刚果(布)现任总统萨苏当初就是利用这个契机,一举发动政变,靠武力上了台。他上台以后,为了博得民众的支持,又一次利用石油,把前政府负责人贪污石油收入、廉价出卖原油的事件扩大化,以打击反对派。
中部非洲其他一些国家,虽然没有因为石油问题引发战乱,但是石油也没有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联合国发展署对全球174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排名时,加蓬排在114位,而其人均GDP却排在第42位。两项排名相差那么大的原因只有一条:政府高官以石油收入中饱私囊,形成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中部非洲新兴的产油国赤道几内亚90年代末发现大量石油,致使国家GDP翻了几翻,当时政府也萌生了依靠石油来发展经济的美梦,可惜从最近几年的情况来看,这场美梦并不好做。至于喀麦隆,似乎并没有从乍得石油输出管道项目中获得多少利益。乍得在获得世界银行支持的同时,必须忍受其提出的各种要求,还要担心反对派的觊觎,这日子也不好过。
为什么非洲不能象中东那样靠石油发起家来呢?原因有两条:
1.原本的政治根基就不甚牢固,经不起利益冲突的激荡。非洲国家大多是原来的殖民地国家,生产力极度落后,人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在某些西方国家的压力之下,一下从原始部族社会跨越到现代民主政治体制中来,缺乏牢固的根基,稍有风浪就动荡不堪。大部分政府领导人都抱着原始的氏族观念,缺乏宏观调控能力,在巨大的石油利益的冲击下,人人都想不劳而获,中饱私囊,发生战乱纷争就不足为奇了。
2.石油的控制权不在自己手中。非洲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石油控制权大多掌握在原来的宗主国和西方大国手中,主要就是法国、英国、意大利和美国等西方国家。这些西方国家掌握石油控制权,一方面从中牟取暴利,另一方面挟石油控制这些非洲国家的政治、经济。而这些非洲国家也长期依赖于宗主国,缺乏自力更生、自主发展的信心和能力,石油产量虽不断增加,国家发展却没有太大起色,反而战争频发,贫困人口也越来越多。
我们也注意到,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各国,虽然眼睛盯在石油上,但是在会见非洲各国领导人时,他们却很少谈到石油,更多的是讨论如何使非洲各国结束地区冲突,减少腐败,保护人权,改善教育状况和社会服务,并针对非洲提出了一系列优惠性政策和提供援助,他们一方面希望非洲国家能稳定政局,发展经济以确保这个后备“油库”能向其源源不断地供油;另一反面,西方各国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在中非各国内部拉帮结派,利用收买、拉拢、援助等手段培养亲自己的政府和势力,以期更方便地攫取石油资源。因此,西方大国在中非地区为争夺石油地盘、抢夺石油利益,进而干涉、控制中非各国的政治经济是该地区局势不稳、战乱频发的根本原因。
撰稿人:陈晟/陈昊方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