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五种模式比较

发布日期:2003-04-23 04:46:00来源:作者:
什么是走出去?走出去首先当然是指企业走出去,包括到国外办销售网络,在国外建工厂,在国外开矿等;走出去也应当包括产品走出去,虽然企业没有出去,但产品大部分或全部都销到国外,甚至产品和原材料两头在外,这样的企业与在国外办厂的企业本质基本相同,因此也应列入走出去的企业之列。按照这样的概念,目前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走出去的五种模式
  1.在国外建厂或买厂的模式
  海尔、TCL等企业基本上都属于这种模式。海尔在全球已建立13个生产基地,在美国、巴基斯坦两国分别设立了工业园。
  TCL在越南投资过亿,其生产基地包括一条年产量约50万台的彩电生产线和一条年产量30万台的数码影碟机生产线,以及一条电工产品生产线。2002年,TCL以820万欧元的价格收购了德国的施耐德旗下的商标、生产设备、研发力量、销售渠道和存货以及施耐德拥有的3条彩电生产线,可年产彩电100万台。
  2.在国外买店或借店的模式
  新疆德隆集团主要采取这种方式走出去。德隆到国外不是建厂,而是买店。所谓买店,不是说买一、两个零售商场,而是控股若干个拥有庞大推销网络的大型企业。
  中国生产的电动工具数量已占全球的70%,销售收入却只有10%,利润不到1%。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就是因为品牌、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网络这三样最关键的东西掌握在别人手里。因为这三样东西在别人手里,一件产品我们只能按10元的价格给别人,别人拿到美国市场卖99元或100元。
  因此,德隆进入合金投资后,一项重要的战略目标,就是要掌握国外电动工具的市场。进入的办法是,先通过国内整合,把国内的整个行业全部统一起来,使自己有足够的谈判地位,再和国外客商谈判。
  美国毛瑞公司(Murray)是一家具有70年历史的户外机械生产开发商,其手推式和坐式割草机分别占全球市场份额的第一和第二位。正因为合金投资有了足够的谈判地位,才与毛瑞公司达成了以下几项合作:利用毛瑞的品牌和销售渠道,销售合金的产品;利用合金的生产基地,加工生产毛瑞的产品;共同开发销往欧美市场的产品;支持毛瑞在华采购零部件等。
  关于在国外购买或建立销售网络的战略决策,德隆集团领导人有一个重要概念:即“带品牌的销售收入”。唐万新说,中国机电是有竞争力的,问题是我们没有品牌,没有终极市场。什么叫终极市场?就是带品牌的销售收入。毛瑞是8亿美元的销售收入,这8个亿包含了品牌,包含了销售管道和售后服务体系,一定要把这个体系拿过来。
  3.国内生产、大进大出的模式
  福耀玻璃已成为一家真正的跨国公司,但它的生产基地仍在中国。说它是一家真正的跨国公司,并不是因为它在国外办了多少工厂,而是因为它生产汽车玻璃的主要原料90%以上从印尼、泰国等国进口,产品60%以上销售国际市场。福耀的汽车玻璃占据美国配件市场12%的份额,占澳洲、日本、俄罗斯市场份额分别为15%、7%、10%。福耀的制造、研发等基地均在国内,海外公司基本上都是贸易型公司。随着产品在国际市场销量的增大,福耀加大了国内投资,近两年先后在长春、重庆、上海建了三个工业基地。
  如果说福耀的“大进”主要是大量进口原材料,则格兰仕的“大进”主要是引进国外的生产线。
  格兰仕的战略是做全球名牌家电的制造中心,并且把这种制造中心放在中国。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格兰仕的主要做法是,通过受让国际知名品牌生产线的方式实现扩张。简单说来,将国际知名品牌的生产线搬到中国来,交由格兰仕组织生产,所生产的产品再按照比这些名牌企业自己在本国生产的成本价更低的售价卖给对方,由对方利用自己的品牌、销售网络在国外销售。目前格兰仕已经同200多家跨国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这200多家国际知名品牌的企业不少已将自己的生产线转移到了格兰仕。格兰仕用自有品牌生产的产品也主要是外销。2002年,微波炉外销的比例占总产量的70%以上,占全球40%左右的市场份额,空调外销占总产量的60%多。
  我国出口贸易中工业制成品已取代初级产品,占据80%以上的比重。在工业制成品中,加工贸易已占到整个出口贸易的40%以上。这些出口产品虽然打上了“madeinchina”的标记,但品牌、设计基本都是别人的,原材料也有不少是别人提供的。这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方法,到目前为止,这还是最主要的方法。
  4.国内生产、国际经销商采购的模式
  中国小商品城(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在这方面充当了表率。国外公司常驻中国小商品城的采购机构有160多个,每天有3800名~4500名外国商人在这里采购商品。自1997年以来,中国小商品城的年出口额每年翻一番。中国小商品城的商品交易60%以上为出口。现在,每天出口交货600个货柜,按每个货柜价值15万元计算,每天出口交货额为9000万元,年出口额300多亿元人民币。如果今后几年内继续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则要不了两年,中国小商品城的年出口额可以超过1000亿元。
  中国小商品城这种走出去的模式是,不仅企业不出去,连人也不出去,仅仅是产品走出去。中国企业在中国进行生产,在中国摆摊设点,由外国商人到中国来采购。中国小商品城的基本功能已经变为中国小商品展示———洽谈———接单的场所,已经成了一个真正的国际市场。国内所有企业的产品只要往这里一摆,也就进入了国际市场,用不着到国外建销售体系,更用不着把工厂也建到国外。
  5.反向OEM模式
  这种模式是万向集团首创。其主要做法是,收购一家国外公司,然后为这家国外公司做OEM。
  例如,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UAI公司是一家成名已久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由于经营不善,2000年这家公司净资产降到70万美元,不符合纳斯达克200万美元净资产的最低要求,同年7月被美国证监会威胁除牌。这时,万向集团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介入到UAI,以280万美元的代价,收购了UAI21%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而这宗交易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强制性采购条款”,即UAI每年必须向万向购买2500万美元的产品(制动器),这是静态数据;从动态看,因为UAI从万向采购的产品,其采购成本比以前自己的生产成本低30%~40%,所以会促使UAI进一步扩大销量,这样万向以后每年拿到的订单就不止2500万美元了。
 
 二、五种模式的背景分析
  背景之一:正如企业之间的竞争要了解每个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国家之间的竞争,也要了解各个国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作为整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主要优势是劳动力便宜。与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一个主要优势是政治稳定,有较好的工业基础。根据这一背景,德隆、格兰仕等企业的选择显然是明智的。他们正是充分发挥中国劳动力成本低这一优势,并通过国际间的商业运作,把上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转化为整个国家的竞争优势。
  企业到国外大量办厂,就不能充分利用中国的劳动力优势,更不能将这种优势转化为本国的产业优势。特别是到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去办厂,一般说来,中国人所办的厂与美国人、德国人、日本人所办的厂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道理很简单,不可能将工厂的工人都换成中国人。只要你用美国的工人、德国的工人,你的生产成本就不会比别的企业低,即使低也低不了多少。比如,德国百年老店施耐德是一家拥有113年历史的老牌家电生产企业,在欧洲有颇为畅通的销售渠道。之所以破产,并以800万欧元的价格易手给TCL,就是因为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
  背景之二:有的国家设置了较高的贸易壁垒,为了避免壁垒,不得不在这些国家设厂。最典型的要算力帆进入越南。2000年,中国摩托车大量涌入越南,这时力帆的走出去主要是产品走出去。2001年起,越南政府为了国产化,开始提高关税。到2003年,摩托车的整车进口关税从原来的60%提高到100%,还规定,国外企业如果不去越南投资建厂,其产品就禁止在越南销售。越南摩托车的年销量为160万到180万台,除中国外,再也找不到这么大的市场,因此,要把摩托车的销量扩大,不得不去越南。此外,今年越南将加入东盟,力帆在越南的企业也将享有与东盟各成员国自由贸易的权利,这又将使力帆能获得整个东盟市场。力帆在越南建厂,还可以绕过越南的进口配额许可政策与国内出口招标政策,绕过这两关,可使出口利润增加近3倍。力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得不去越南办厂的。海尔、TCL等企业到国外办厂,也或多或少地有这方面的原因。
  福耀玻璃之所以要加大国外OEM市场开发力度,除了充分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国家的“反倾销”。福耀2002年在加拿大和美国都碰上了反倾销案。美国以“反倾销”为名,对福耀的产品加征了11.8%的关税,使福耀集团2002年的净利润减少2298.27万元。而OEM产品不受反倾销法限制,不存在征税风险。
  背景之三:中国的产品由于没有品牌,利润的大头被拥有品牌的外国公司赚走,因此,中国的企业要走出去首先应将自己的品牌带出去,并尽快在国外打响,这一点正是海尔、德隆等企业选择自建营销体系的一个主要背景。
 
 三、关键是三对关系如何选择
  以上几种模式,归根到底,中国企业走出去,在以下三对关系中作何选择:一是国内办厂与国外办厂的选择;二是自己营销与他人营销的选择;三是自创品牌与贴牌生产的选择。下面,我想就这三对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
  1.国内办厂还是国外办厂
  如前所述,中国的优势在于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凡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产品,应该尽可能利用这一优势,因而应该尽可能把工厂建在国内。但一个企业到底将工厂办在国内还是办在国外,还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产品的运输成本,二是市场的进入成本。
  许多产品都有一个合理的运输半径。比如,水泥制品的合理运输半径为300公里,化肥的合理运输半径为500公里。超过合理的运输半径因运输成本上升,产品就缺乏竞争优势。这时,在空间上的选择应该是销地产,即就地办厂。在企业是否走出去办厂的问题上,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产品合理的运输半径问题。
  所谓产品的进入成本,即许多国家对外国产品的进入都设置了种种关税或非关税壁垒。突破这些壁垒,必然会导致产品的成本上升。本文将这种成本称为进入成本。
  因此,如果仅仅就单个企业的经济效益考虑,企业是否到国外办厂,应当有以下两个不等式:
  生产成本之差≥运输成本
  生产成本之差≥进入成本
  劳动密集型产品在中国生产,因廉价劳动力优势,其生产成本比在发达国家生产要低,从而形成生产成本之差。但如果所有产品都在中国生产而运住全世界销售,就会产生较高的运输成本。上述第一个不等式表示,只有当生产成本之差大于或等于运输成本时,在中国生产再运往国外销售才是合理的,否则就应该就近生产。
  上述二式则表明,只有当生产成本之差大于或等于进入成本时,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在国内生产才是合算的。福耀玻璃在受美国倾销加征11.8%关税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在国内生产,说明即使扣掉加征的11.8%的关税,其汽车玻璃在中国生产仍然合算。因为汽车玻璃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欧美等发达国家同类企业人力成本约为中国的10倍~20倍,加上中国内地的投资成本也低于国际水平,因而国内生产成本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二者的差额比较大。
  作为单个企业来讲,在国内生产还是到国外办厂,只要考虑其经济上的合理性即可。但作为国家,不仅要考虑到微观上的合理性,还要考虑宏观上的合理性,不仅要从经济上考虑问题,还要从社会、政治等方面考虑问题。中国是一个劳动力严重过剩的国家,就业问题已成为中国的首要问题。在国内办厂和生产产品,有利于增加就业,有利于增加国家税收。格兰仕、德隆等企业坚持国内生产、国外销售,本质上是将中国过剩的劳动力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然后推向国际市场。这些企业的战略,也就是推销中国过剩劳动力的战略,是为政府排忧解难的战略。因此,对这样的战略,政府应当更加支持。
  在国外办厂,将中国最稀缺的资源———资金拿到国外,为对方国家增加了就业,增加了税收,给中国的政府和老百姓又带来了什么?可以说什么也带不来。一不能增加国内的就业,二不能增加国内的税收。人们或许希望能给国内带来利润,但从企业本身的发展规律来讲,这些利润一般都要用于国外企业继续循环和发展。更何况,中国企业到国外多少年内也赚不到利润。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到格兰仕模式。与国外建厂相比,格兰仕不仅没有将国内的资金拿到国外去建厂,不仅将工厂建在国内,而建这些厂用的还是别人的钱。格兰仕通过受让国际知名企业先进生产线的做法,使自己的生产能力迅速扩张。通过这种方式,格兰仕已经与200多家跨国公司建立了这种合作关系。这就等于将数十家乃至上百家的工厂从世界各地搬到了中国,将数以千计甚至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从世界各地搬到了中国。如果众多的中国企业都像格兰仕这样,则中国的就业岗位就会大幅度增加,一大批中国家庭就会因此而富起来。
  2.自己营销还是他人营销
  在上述几种模式中,德隆、福耀、万向、格兰仕以及义乌模式都是在国内生产,在国外销售。在这一点上,他们都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格兰仕和义乌模式只做生产,不做销售,销售工作由国外的专业销售公司做。格兰仕的战略定位是,专心搞生产,绝不涉足流通领域。其主要措施是,通过受让国际知名企业先进生产线的办法,不花钱就迅速获得巨大的生产能力。并且,由于不涉足流通,可以排除国外经销商的后顾之忧,他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帮助格兰仕做大市场。因此,许多经销商纷纷要求经销格兰仕的产品。
  近年来,我一直宣传一个观点,即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企业一个共同的竞争战略就是缩身。所谓缩身即三个集中:一是产业集中,即中小企业不宜涉足过多的领域,专业化为上策;二是环节集中,即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不要涉足过多的环节,在整个经营链条中,最好集中在自己最有优势的几个环节上,不要从头做到尾;三是空间集中,即不要四面开花,而应集中在一地或几地。
  格兰仕不仅是产业集中的典范,长期以来专心做微波炉(很久以后才进入冰箱、空调等行业),而且是环节集中的典范,只做微波炉的生产,一心一意把产品规模做大,把成本降下来,微波炉的销售让别人去做。格兰仕的这一战略选择,正好符合世贸组织的本质。在我看来,世贸组织本质,就是国际间的深度分工。
  与格兰仕相同,为中国小商品城供货的企业,与在中国小商品城采购的国际经销商之间形成了一种深度的分工、协作关系。通过这种分工协作关系,使各自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
  3.自创品牌还是贴牌生产
  中国企业到国外开拓市场,有两种办法:一种办法是自创品牌,这就是海尔之路;另一种办法是贴牌生产,这就是格兰仕、福耀等许多企业的路子。其实,在自创品牌与贴牌之间,还有第三条道路,即买牌生产。如浙江嵊州有几家领带企业生产的都是世界名牌领带,为获得品牌使用权,生产企业每年向名牌企业缴付几百万元不等的费用。交费之后,至于使用此品牌实际生产和销售了多少领带,名牌企业一般都不过问,也无法控制。
  是自创品牌还是贴牌生产,这是两种经营战略。一个知名品牌都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积累起来的,它不仅要以产品质量的不断完善为基础,其间还要进行大量的品牌投入。这种品牌投入是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具有较大的风险。品牌的价值,实际上也就是这种品牌投入的回报。自创品牌,则是由自己进行这种品牌投入,于是,企业即要进行生产投入,又要进行品牌投入,即双重投入。贴牌生产,企业只进行生产投入,而不进行品牌投入,因而只获得生产投入的回报
  ,而不获得品牌投入的回报,其所得自然就比较微簿。因此,是自创品牌还是贴牌生产,不是哪个高尚哪个低贱的问题,更不是哪个更有志气,哪个更没有志气的问题。如果将所有的资金算总账,贴牌生产比自创品牌更有效益,而我们的企业硬要花巨额资金去创所谓的民族品牌,不仅在经济上不合算,甚至要招至巨大的投资风险。
  应当看到,在贴牌生产过程中,虽然使用的是别人的商标,但这些产品上印有“madeinchina”。越来越多产品印上“madeinchina”,“madeinchina”的产品质量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世界名牌与“madeinchina”印在一起,久日久之,中国自然就成了名牌产品的生产大国。这时在世人的心目中,好东西都是在中国生产的。这时“madeinchina”就是名牌,就是高质量的代表。到那时,在这些产品上贴上什么牌子,它就是名牌。
  温州皮鞋产业的发展过程足以证实上述结论。80年代,温州的企业给上海的皮鞋厂贴牌生产。在贴牌生产过程中,温州的皮鞋质量不断提高,到90年代末期,时机成熟了,温州的企业逐渐丢掉上海品牌,转用自己的品牌。“奥康”等一大批温州皮鞋的品牌,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已经超过了上海皮鞋。
  先做OEM,把中国企业的实力做大,把技术水平做上来,把工人的素质做上来,把产品质量做上来,把国际口碑做上来。这样经过十年、二十年左右的时期,中国经济逐步实业化,实体化,而众多外国公司只做品牌,只做销售,这些国家的经济就会逐渐虚拟化,甚至空心化。他们手里只有品牌和营销网络,真正的实业已经转到了中国。在此期间,作为生产者的中国企业,其谈判力也会不断提高,生产者的利润也会随之上升,营销利润和品牌利润也会随之降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中介将逐步取代传统的营销中介———因为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最能干、最廉价的营销网络,羽翼丰满的中国企业(比如格兰仕),就可以将现在看来必要、但在网络时代则是多余的东西———传统的营销体系逐步丢掉,以其出厂价加上少量的营销费用,直接把产品销售全球的最终用户。这时中国就由“世界工厂”变成了真正的经济大国。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的政府不应鼓励更多的中国企业用中国最稀缺的资源———巨额资金到国外去建工厂,特别是到发达国家去建工厂,而应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比如降低税赋,减少公章,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等等,使中国成为全世界投资环境最好的国家(目前,中国仅仅具有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而不具有企业外部环境的综合优势,正因如此,日本索尼公司来中国后又不得不将生产线迁回日本)。也正因为如此,在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方面,更值得中国企业学习的是格兰仕和福耀。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